滑板车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滑板车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战国时期秦国为何能脱颖而出统一六国秦国有哪些优势

发布时间:2021-01-11 16:45:03 阅读: 来源:滑板车厂家

战国时期秦国为何能脱颖而出统一六国?秦国有哪些优势?

战国时期秦国为何能脱颖而出统一六国?秦国有哪些优势?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。

公元前221年,秦王嬴政经过十年的努力,采用分化瓦解、各个击破的策略,逐个消灭了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六国,统一了天下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。那么,秦国和其他六国相比有什么独特的优势使它能脱颖而出、独步天下呢?

秦国所处的环境

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记载:“关中自汧、雍以东至河、华,膏壤沃野千里,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。”

秦国地处西北地区,占据关中和巴蜀两个地方。关中地区土质疏松,易于耕种。而巴蜀地区也是物产富饶之地。这两个地方给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草供应,强有力地支撑着秦国所有的对外战争。

秦国最初的经济结构是农业和畜牧业并存。农业真正得以发展是在秦文公打败西戎,取得岐山以西的地盘,接受了周朝的遗民后。周人好耕作,并以善于经营农业著称。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,重农抑商,农业更是得到了巩固和发展。

秦王嬴政时郑国渠的修建,使秦国农业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郑国渠的灌溉使关中地区的可耕种面积迅速扩大。郑国渠流经的地方以前是一片盐碱地,渠修通后引泾水,泥沙含量大,水体富含营养物质。通过灌溉改善了盐碱地的土质,使以前的荒野变成了易于耕种的沃土。

秦国耕种面积扩大,粮食产量随之增多,由此奠定了秦国东进的经济基础,使秦国完全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。

《史记·河渠书》记载:“渠就,用注填阏之水,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,收皆亩一钟。於是关中为沃野,无凶年,秦以富彊,卒并诸侯。”

几代国君的自强不息

秦国的发展过程是逐步地自西向东的一个过程。历代国君为了秦国更好更稳定的发展,也把国都不断地从西迁到东。秦国能最终实现统一与历代国君的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是完全分不开的。

《过秦论》中说:“及至始皇,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,吞二周而亡诸侯,履至尊而制六合,执敲扑而鞭笞天下,威振四海。”

这里的“六世”指的是秦孝公、秦惠文王、秦武王、秦昭襄王、秦孝文王、秦庄襄王。

秦国自秦孝公以来的历代君主,虽然对秦国的贡献各不相同,但是从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君或庸君。而反观关东六国尽管也出现了一些明君,但无一例外的在明君之后就会出现昏君和庸君,将前一代君主的功绩抹杀殆尽。

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,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国强兵。秦惠文王虽然一上台就处死了商鞅,但是在国家大局面前仍能继续贯彻执行商鞅之法,并且在六国合纵时,争取盟友能不争一时之土地,这在国君当中是很难能可贵的。

秦武王虽然仅在位四年,但是他积极推进秦国的扩张。有远大的政治目标,不仅要当诸侯盟主,更要统一天下,坐上周天子的宝座。在周举鼎就是展现自己,展现秦国的实力和秦国一统天下的决心。

秦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,在位长达五十六年。他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,将秦国讨伐诸侯的战争全面展开,并且成功的削弱了各国的实力,特别是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齐国和赵国打的再无还手之力。从此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不可逆转。

与关东六国相比,秦国的起步条件较差。中原国家很多都是周朝建立时,祖先要么是宗亲要么是功勋而受到分封建立的诸侯国,而秦国是因为祖先非子善于养马才得到周孝王的肯定,分给土地成为周的附庸,方圆不到五十里,地位次于诸侯。

对于秦人来讲,领土虽然不大,但总算是有了自己合法的封邑,对于低微的身份和地位算是有了一次提升。但是秦人所处之地一直有戎狄出没,经常遭受戎狄侵扰,所以也一直处于与戎狄不断的征战当中。

秦国升级为诸侯国是因为西戎入侵周王室,周平王东迁时秦国国君护驾有功,所以才有了与中原诸侯平等的地位。然而中原各国却总是以蛮夷视秦,拼命与秦国划清界限,不与秦国来往。

相较于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,秦人在与戎狄的长期交往中,逐渐形成了“秦国之俗,贪狼强力,寡义而趋利”的与戎狄无异的文化特点。这对于当时极具中原文化优越感的中原诸侯过来说,秦国就是一个异类,甚至还不如楚国。这一点秦国的历任国君都非常清楚。所以秦国不但长期面对戎狄的侵扰,还有“六国卑秦”的不断压力,这就使得秦国国君们必须时刻保持着清醒,否则就有亡国的危险。

《过秦论》中说:“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,常为诸侯雄。”

开放的人才政策

秦国因地理环境的原因,接触中原文化较少,所以人才匮乏不如中原地区人才济济。秦国是在周王朝衰弱时期建国,受周朝宗法制的影响较小,也造就了秦国的用人制度不会像其他六国那样实行世卿制度,用人方面也就不会受到宗法制的约束。

秦国可以招揽各地人才,任人唯贤,而不是任人唯亲。实际上秦国历代国君都是求贤若渴,对人才的渴望一直是异常强烈的。有专门去中原地区招揽人才的,像秦穆公时期的“五羖大夫”百里奚;有使臣出访各国顺便寻找的,像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;也有使用手段招揽人才的,像帮助秦国消灭西戎的由余。

秦国历代国君对人才都极为重视,包括秦始皇。秦国开放的招人用人政策也是值得赞赏的,重用本国之外的人才自秦穆公就开始了,以后的国君也将这一用人传统予以继承和发扬。不问出身,不管国籍使得关东诸国的人才流向了秦国。这些外来人才在秦国受到重用,也往往能竭尽所能的为秦国国君出谋划策。

《容斋随笔》就认为:“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,魏人公孙鞅也。其他若楼缓赵人,张仪、魏冉、范雎皆魏人,蔡泽燕人,吕不韦韩人,李斯楚人,皆委国而听之不疑,卒之所以兼天下者,诸人之力也。”

反观关东六国所任用的相国,不是宗亲就是本国人。像齐国的田忌、田婴、田文,韩国的公仲、公叔,赵国的奉阳君、平原君,魏国甚至任用太子当相国。

秦国开放的用人策略,给秦国带来了丰富的人才结构,也使秦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好的、利于发展、利于统一的政策。比如“远交近攻”的策略,不但有助于秦国兼并六国,对于后世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。而军功爵制不但激励了秦国军民参军保家卫国的积极性,也使一些底层没有背景的有才能的人得以发挥才干。比如白起就是在这种制度下应运而生的名将。

关东六国的情况

相比秦国的上层管理体系一直很稳固,关东六国因为受宗法制的影响,宗亲和世家大族权力很大,极大地削弱了国君的权力,久而久之,就出现国家权力易主的情况,像“三家分晋”、“田氏代齐”、“三桓夺权”等。国家内部的不稳定加上没有持续的明君,造成内耗致使国家实力衰弱。

六国对秦国的态度从刚开始的“卑秦”,到后来的“畏秦”,好不容易形成的合纵之势也被范雎的“远交近攻”策略所瓦解。

魏国是战国时期各国当中最早实行变法的国家,然而在成为强国时不懂得适时的休养生息,频频对外用兵,致使国力虚弱,被齐国大败于桂陵和马陵。后来又因为君主狭隘多疑致使像乐毅、范雎、张仪这样的人才大批流失,就是信陵君这样的魏国公子也遭到猜忌。魏国本身就处于四战之地,后期基本上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,只能割地求和,苟延残喘。

韩国也曾实行变法,但是却半途而废。韩国刚开始在三晋中国势最强,经常不断扩张,但是一直没有贤明的君主,都是一些昏君和庸君。秦国东进的首要目标就选择了实力一般的韩国,为了对付秦国,韩国国君竟然能想到派间谍去秦国修水渠,以达到拖垮秦国使韩国得以暂时延续的荒唐之举。没曾想所修的郑国渠反而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,加速了秦国的统一步伐。

三晋之中赵国最为顽强,实力也很强大。结果一场长平之战,赵国的有生力量基本上被消灭,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机会。究其根本原因,还是国君昏庸,用人不当所致。

齐国当时也有明君,搞稷下学宫也懂得重视人才,但是也不乏庸君,像齐宣王就目光短浅,不懂得顾全大局,退出合纵,攻打魏国,占领燕国,和燕国结下深仇大恨。燕国后来任乐毅为帅,主导五国联军伐齐报仇,齐国最后基本上被打残了,从此也就没什么资格与秦国相争了。

燕国和楚国无一例外的都是因为后期国君的昏庸无能、刚愎自用,导致国力衰退,最后落得个被秦国吞并的命运。

所谓“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”。乱世久了,人心思安,统一是大势所趋。在这条道路上也许会有很多种可能性,但是唯有有准备的人才会笑到最后。

历史赋予了秦国这样很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,秦国历代国君也很给力,时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,艰苦奋斗,自强不息,没有一刻的放松,为秦国的强大付出辛劳,为天下的统一做着贡献。由此可见,秦国能统一天下那是时代的必然。

水陆挖机租赁

蓝膜片回收

元宝馄饨的包法